关注海外中文学校:华人“留根”工程任重道远
据了解,一位美国中文学校校长曾回忆起当年创办学校时的艰辛,这样说道:没有教师,由自告奋勇的家长担任;没有教材,自己动手编写,然后复印分发给学生;没有学生,动员身边的朋友家的孩子;没有教室,就约定好集中在某个学生家里,张家两次、李家三次……
为了自己的后代与祖籍国在语言文化上保持血脉联系,凭着这个坚定的信念,许多海外中文学校的校长就这样一步步办起学校,坚持了下来。
顾丽青是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工程师,来美国后成为旧金山湾区简体字中文教学的先行者之一。她先后创办黄河中文学校和长江中文学校,每年该校举办的新春联欢会都有2000多人参加,成为湾区中文教育界一大盛事,并为美中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渥太华所有中文学校中,欣华中文学校可说是规模最大的一所。该校在渥太华东部和西部各有两个校区,共有教职员工和学生700多人,校长姚荣平在这一公益性岗位上工作了17年,“热爱教育,心怀感恩”是她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在法国侨界,提起潮州会馆会长吴武华,无人不知。吴武华素以热心推广华文教育而闻名。1986年,热心侨务的吴武华参与成立了潮州会馆中文学校,吴武华开始践行自己推广华文教育的梦想。
吴武华说,华文是华夏儿女的根,只有接受华文教育,海外华人才能留住自己的根,否则就变成了断了线的风筝。

华人家长传统观念影响深 “华二代”学中文重兴趣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家住美国东部长岛的刘先生因为父母当年的疏忽而没能有机会学中文。刘先生说,中文是延续华人家庭传统的一根线,他希望能让子女学好中文将家里的这根断了的线重新牵起来。
刘先生每个周末都会驱车来回各两个小时,将两名子女送到纽约曼哈顿的中文学校补习中文,风雨无阻。刘先生更虚心地向子女请教,一同学中文。
同时,每个周末送孩子上中文学校也是很多华人家长的固定日程之一。在过去中文学校数量较少时,周末驱车两三个小时接送孩子也是很多华人父母的家常便饭。尽管他们不辞辛苦,但对“华二代”来说,这却意味着与本地孩子相比,他们原本期盼的周末少了一天。
曾在某中文学校做过志愿教师的夏先生说:“的确有很多小孩子都是父母逼着来学中文的,从脸上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不情愿。”这也直接反应在课堂教学上,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都得绞尽脑汁,甚至吹拉弹唱一齐上阵,尽可能用更丰富的方式将中文及其文化内涵教授给“华二代”。
据老师介绍,虽然每周末的例行课程让学生们略感苦涩,但“华二代”面对中文学校开设的各种才艺班时大都显得兴致勃勃,通过才艺表演和中华文化的讲授促进学生的中文学习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者:范超)
留学网 读懂留学
关注留学,收听和分享“未来留学”

携手留学网,为您提供更多留学行业新鲜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