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百年史 从卖猪仔到白骨精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1-06 12:56:17  

  新趋势:美成最受欢迎移入国

  据某知名移民机构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人申请移民的移入国主要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当时近九成的申请人都是技术移民。

  21世纪伊始,越来越多申请人通过投资移民方式移民国外。目前,无论是移往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是美国、加拿大,都出现了技术移民逐年减少、投资移民逐年增加的特点。

  美国公民和移民服务局的报告显示,2010财政年度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移民申请最多,占该局全年发放EB-5签证总数的41%。而到2011年,共有2505人获投资移民的EB-5签证,占该种类签证总数的75%。

  截至2011年10月,加拿大联邦投资移民申请积压个案超过2.2万宗,仅中国内地和港台三地就占了75%。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新西兰最大的投资移民来源国。

  据各国移民部门数据,我国申请投资移民的主要移民目的国,从几年前的加、澳,变成了美国。2011年,申请去美国的移民数量超过总数的50%。

  新挑战:“身在国外、业在国内”

  很多投资移民在拥有外国国籍的同时,却选择国内生活和工作,这种现象日趋普遍。虽然会为下一代选择入籍,但投资移民的夫妻双方在拿到绿卡之后,一般只有一个入籍或者都不入籍。“身份在国外、产业在国内”成为一种中国特色式的移民。而这些新特点,也为新移民们带来一些新的困境。

  在澳大利亚,与留在内地做生意的丈夫分离、长期贴钱维持咖啡店运营、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这都成为黄太悠闲生活中的难言之隐。在希腊,买房获居留权但却不能在当地工作,让不少心动者望而却步。这一波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们,尤其是后者,不乏身陷“看上去很美”境况者。

  中国海外移民潮可追溯到150年前。为了了解百年来中国移民的历史,梳理新旧移民潮的异同,本报专访了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石沧金副教授。

  从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我国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历程,大体可分为三次高潮。在不同的阶段,中国海外移民潮呈现不同特点,移民数量、移民结构和移民境遇不同。

  中国海外移民“三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

  鸦片战争后被“卖猪仔”

  19世纪初,欧美相继废除奴隶贸易制度,大批华工被诱骗拐卖出洋,时称为“卖猪仔”。

  19世纪中叶以后,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历史开启,形成第一次高潮。

  当时,清朝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激增导致国内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清政府在外国侵略势力的压力下被迫允许华工出洋。与此同时,早在19世纪前期,欧美相继废除奴隶贸易制度,转向中国寻求替代黑奴的苦力。大批华工被诱骗拐卖出洋,当时称为“卖猪仔”或“猪仔贸易”。

  1860~1879年,苦力华工多被贩往古巴、秘鲁、毛里求斯、留尼汪、澳洲、北美等地。

  1880年以后,欧美及属地开始排华,华工多迁居东南亚。新加坡成为前往东南亚的华工集散中心。根据学者研究,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出国契约华工超过265万人。1876~1898年的23年间,仅从厦门和汕头两地出国往东南亚的华人达285万人。

  到20世纪初,华人已达四五百万之众,广泛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约90%聚居在东南亚。身份不自由的契约华工在海外生活艰难,社会地位低下。

  第二波浪潮

  一战后东南亚务工“三把刀”

  三把刀即菜刀、剃刀和剪刀,意指当时华人谋生的主要行业是餐饮业、小百货和制衣类等普通职业。

  一战结束以后,中国人移民海外掀起了第二个高潮,其主要流向地仍是东南亚。

  当时,一方面国内战乱不断,民生艰困;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经济处于上升时期,需要大批的廉价劳动力。

  卷入大战的东南亚各殖民宗主国对当地投资几乎中断,商品输出大为减少;同时,各交战国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尤其是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锡、粮食、食糖、各类五金制品、小型船舶等的需求激增,进一步刺激东南亚华商企业的发展,华商资本纷纷投资银行、航运、五金机械、橡胶、农产品加工等现代产业。此外,经济发展需要更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中国闽粤各省的移民涌入东南亚。1918~1931年,仅从汕头、香港两地出境的移民达380万人。1922~1939年,从厦门、汕头、香港出洋的中国人达550万人,大部分前往东南亚。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东南亚华人至少有700万。

  限制中国人入境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移民很少前往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原因是当时欧美及其属地均实行排华政策,限制中国人入境。

  第二次高潮中,外移中国人一般为自由移民,他们在海外大多从事“三把刀”行业(三把刀即菜刀、剃刀和剪刀),社会地位仍旧很低。当然,不管是早期的契约华工,还是后来以“三把刀”讨生活的华人,他们对居住地的社会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上世纪50年代初,世界华人总数约1200万~1300万人,90%集中在东南亚。

  第三波浪潮

  技术、投资移民成主流

  2012年中国近40万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居世界之首。

  1965年美国移民政策的改变,引发了全球性国际移民潮。此后,加、澳乃至日韩、新加坡等国家为弥补当地劳动力的不足和吸引专门人才,放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移民流入的限制,从而掀起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浪潮。

  1949年至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中国海外移民大潮中断。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移民海外出现第三次高潮,并持续至今。改革开放后30年间,中国向海外移民数量可能达到450万人以上。


出国移民网(www.yimin10.com)是一家出国移民行业媒体平台,我们专注于报道出国移民新闻及出国移民资讯动态。联系邮箱admin@cooa.com.cn,我们会第一时间与你联系。

留学网 读懂留学

关注留学,收听和分享“未来留学”

携手留学网,为您提供更多留学行业新鲜货。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