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移民男孩在北美成弱势
第二,社会榜样的缺失。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我们移民出国后,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也都跟着变了,社会榜样完全淡出我们的生活圈。华人男孩在国内时一般都喜欢崇拜战争英雄、科学家或政、商名流;到北美以后,发现身边都是小人物,见不到一个够料的大人物,充其量也就是体育或文娱明星而已。主流社会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又都记录在名人传记或电影小说里,平时根本接触不到,也认识不了,这对teenager男孩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第三,成长伙伴的缺失。移民的头几年,为了就业谋生,每个移民家庭都经历过频繁的搬迁。孩子们刚刚认识的好朋友、好伙伴,随着父母的流动,家庭的迁移,这些本可以成为他们闺中或灰中密友,少年玩伴的童男童女,少男少女,一次又一次,一个接一个地不停失去。而到了teenage阶段的男孩,无论交友兴趣还是交友需要,都不如小时候那么强烈,那么急迫了。
加上现代电子信息工具的先进与普及,他们更是宁愿沉迷在虚幻的世界里。伙伴,伙伴,伙同而伴随。中国过去连皇帝都有几个天资聪颖的伴读,何况普通人家的子弟。没有伙伴同行,一个人形单影只地成长,竞争的动力和向上的促进力都没了,虽然避免了“近墨者黑”的风险,可也失去了“近朱者赤”的机会。
第四,正确教子方法的缺失。在北美的华人里面,并不是所有家庭的男人,所有的父亲都蔫了。有些做到大学教授、科学家、医生、律师还有职业经理人的出息父亲,不仅在外面牛鼻哄哄、马尾翘翘,在家中子女面前也是自信满满,挥洒自如。可是他们要么过于溺爱孩子,什么脏活苦活宁愿雇人干,也从来不让孩子沾手,要么就沿袭祖传的家风,搞中国式家长制,强迫孩子做这做那,导致配偶背后抵消,儿子当面顶撞,结果这些家庭的大男孩一样没有跳出ChinaOne的圈圈。
Teenager本来逆反心理就重,很难管教,中国古谚有“半大小子,气死老子”的说法,如果不注意教导的方式方法,往往事与愿违。在这方面,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一个“易子而教”的方法,倒是值得学习。所谓“易子而教”,就是父亲从自己社交圈中物色一位德才兼备、经验老到的朋友或同事,然后把儿子交给他管教;作为交换,这位朋友或同事,也把儿子交给自己管教。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儿子因为对父亲太熟而不服父亲管教的弊端,同时又可以克服父亲因为对儿子溺爱而不忍心管教的缺点,一举两得。
在最近几年出国的投资移民中,绝大多数人都说是为了子女的教育才出来的,可见子女教育在我们华人父母心中的份量有多重。可是凭我自己的体会,在西方教子育女一样不简单,不容易,水深的很。我从未当过老师搞过教育,上面几点总结纯属个人的管窥之见。把大男孩教育列为我们华人子女教育的深水区,是否合适?还有没有比这更深的漩涡,更诡秘的“百慕大”?闯关的有效方法又是什么?恳请大家讨论,行家赐教。
留学网 读懂留学
关注留学,收听和分享“未来留学”

携手留学网,为您提供更多留学行业新鲜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