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移民男孩在北美成弱势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0-16 15:30:34  

  他们已经20多岁,有的大学都毕业了,可却因为什么都没有做过,什么都不会做,不敢try而闲呆在家里啃老,最后被父母限期搬离。他们面带愁容,心中焦虑,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从谈话中得知,这些大男孩的父母大多是生意人,有的父母离异,有的老爸长期不在身边。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小伙子个个都长得浓眉大眼,魁梧英俊,一表人才,谈吐也不差,怎么看都不像是Nerd,不像是Loser。

  前两天,我国内的大学同学在QQ上向我紧急咨询,说她在美国留学的儿子(已经25岁)不小心在公园里,被一条卷毛小狗在腿上抓了一下,皮肤上留下一个有点疼的小红点。她煞有介事地问我要不要打疫苗,甚至连伤口的照片都给我看了。我理解一个母亲对远在万里之外他乡异国读书儿子的谆谆切切之心,但却不能理解一个20多岁男子汉的“发嗲”行为。怎么连这么点破事也跟母亲“撒娇”呢?

  这几个关联在一起的事例,让我惊醒地意识到,二代大男孩的能力教育或适应教育,实在是华人子女教育中绕不开、躲不过的一环。虽然说这个环节对大多数女孩也重要,但细想来,总不如对男孩那样切肤且切身。那么,为什么华人子女中大男孩会成为大问题呢?我想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父亲角色的缺失。所谓缺失,一指不在身边,二指虽在犹无。中国传统教育后期都是强调母教,重视母教,甚至夸大母教,对父教的认识似乎比较模煳,比较淡漠。其实,父亲无论是在社会上的功名成就,还是在家庭里的榜样示范,都对子女尤其是儿子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要不然中国先贤怎么会说“子不教,父之过”呢?

  可惜我们很多华人家庭的父亲,虽然有个外籍身份,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留在港澳台或中国大陆经营事业,很少跟留在海外的儿子在一起,从而失去了对他们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机会。另一类情况是,父亲虽然跟儿子在一起,却没有在儿子面前表现出一个父亲应有的形象,甚至表现出一个失落的、颓废的样子。

  众所周知,男人像大树,在社会上的“根根须须”特别多,一旦迁移,景况就跟大树移植一样,原来的社会关系和事业资源,也就是男人的生存土壤,可能仅有5%能随着rootball带至新的定株点。他要想如被移植的大树那样存活下来,重新取得“根冠平衡”,不仅需要很多年的时间,而且还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挣扎和dieoff。

  我们多数华人先生们在国内都是事业有成,功名两旺的上流人士,本来完全可以在儿子面前成为正面的model,可惜移民以后狮子落井,凤凰掉毛,老母鸡变鸭,身份地位的改变,艰难谋生的辛劳,让他们从身体到精神都累得不行。这也就造成了华人二代男孩成长过程的营养不良和先天不足。


出国移民网(www.yimin10.com)是一家出国移民行业媒体平台,我们专注于报道出国移民新闻及出国移民资讯动态。联系邮箱admin@cooa.com.cn,我们会第一时间与你联系。

留学网 读懂留学

关注留学,收听和分享“未来留学”

携手留学网,为您提供更多留学行业新鲜货。

热门阅读